試圖給兒童畫作品下一個“好”的定義,是費力而不討好的事情。兒童按自己的意愿在指導者的指導下,通過選材、作畫、命題以及欣賞別人作品取長補短等運作,終完成作品,實在應該是可喜可賀的。作為一種客觀存在,每一幅兒童畫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兒童特定年齡階段的成長記錄,作品里已經(jīng)體現(xiàn)了兒童對世間事物的認識,流露了兒童的感情色彩,又反映出兒童所能達到的作畫水平,因此就免不了要被人評頭論足一番。在本書前面的篇章里,筆者結(jié)合具體作品,從選材、作品表現(xiàn)形式、命題等領(lǐng)域分別作了一些論述,面對一幅具體的作品,我們又常常是以綜合的感受來對作品作出評價的。這里,筆者歸納如下幾條,作為對一幅作品是否“好”的評價思路,供有興趣的同行作參考。
1.是否真實地反映了兒童的生活經(jīng)驗?
2.能較好地表達兒童的情感嗎?
3.體現(xiàn)了兒童的年齡所能達到的成熟程度嗎?
4.主題是否明確,是否有現(xiàn)時代氣息,是否有獨到的發(fā)現(xiàn)?
5.作畫材料、作畫技法的運用恰當嗎?
6.整幅作品是否合諧?
當然還可以從別的角度、以別的語言文字組合方式、提出別樣的評價思路來。事實上,面對同一幅作品,即使運用同樣的評價方式,不同的評價者仍然會得出并不完全一致的評價結(jié)果的。對于兒童來說,好的評價固然令人高興,而如何鼓勵兒童始終以自己的獨特思考、以自己的創(chuàng)造性去完成未來的人生作品,恐怕是指導者的更重要的任務了。